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基层动态
【脱贫攻坚进行时·动态篇】以党建为抓手 岑河镇走出乡村发展致富路
区扶贫办、岑河镇 | 发布时间:2020-09-16

木垸村位于沙市区岑河镇,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常年耕地面积11724亩,水面400亩。木垸村党总支一个,三个党支部,党员53名。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86户2487人,其中有劳动力1446人全村贫困户贫53户159人。近年来,在沙市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木垸村坚持把党建促脱贫抓在手上,以“党总支带动、群众参与、智志双扶、感恩奋进”为载体,通过“三创”实现“三转”村集体经济逐年稳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得到增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发展致富路。


创新帮扶模式,转变“等、靠、要”思想

“既扶贫来又扶智,感恩奋进奔小康”,在区扶贫办的指导下,区住建局与村“两委”形成合力,创新脱贫攻坚帮扶模式,在全村开展“智志双扶·感恩奋进”行动,将思想扶贫贯穿始终,强化智志双扶,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木垸村加强班子建设,动员党员干部、培育集体经济组织,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引领作用着手,推动全村村民在脱贫攻坚中转变思想观念,涌现了一大批党员致富带头人,形成了“富带穷、强带弱、集体带群众”的发展模式。区镇两级党委和政府及区扶贫办与木垸村两委,对木垸村的区域优势、地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制定了全村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因户施策,一户一业,为群众出谋划策,采取考察学习等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政策宣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群众提升致富的能力。除此之外,坚持思想扶贫引领行动致富,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渠道,将政策宣讲到户,思想发动到人,扶贫理念深植入心、家喻户晓。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增收难局面

带领群众致富,产业扶贫是关键。木垸村充分利用铁路、高速、机场贯穿的区域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以三产业融合为中心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突出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基本方针,把握农业及旅游业的重大机遇,以农业生态和民俗文化为主体,把“旅游+体验+休闲”“生态+养生养老”等模式与农业、林业、旅游相融合。作为一个纯农业村,木垸村成为资本、技术、人才大量涌入的热地,2018年成功引进社会资本,组建村级公司,成立区级木垸田园综合体·岑参故里开发项目专班,由区领导任指挥长。该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三年建设完成。2018年区扶贫专项资金139万元拨付至木垸,村集体和贫困户在公司享受保底分红和40%利润分红,多级分红集体收入不低于50万元,2019年区扶贫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挖掘机采购,不低于36万元的收入,除了满足本村贫困户的分红,多余的利润可用于全镇的贫困户分红。


创新文化传播模式,转变原有陋风陋习

木垸村党总支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模式,培育勤劳、诚信、淳朴乡风民风,着力转变陋风陋习,促进乡村文明。一方面,建设村民议事厅,强化村民自治管理,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乡村事务公开,将党的惠农政策、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公示,确保广大群众参与到乡村治理中,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党总支公信力,推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另一方面,坚定不移的推动岑参故里、祥木之垸的文化品牌,由群众认可的群众代表、党员代表、老村干、退伍老军人,共同制定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将村民环境保护、扶贫政策、法律法规等写入村规民约,对村滥办酒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实现组组全覆盖。对不守信、不遵守的农户予以提示、批评,并不定期开展“党员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庭院清洁示范户”的评选,表彰先进、倡导文明,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寨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充分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脱贫攻坚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又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活动,邀请镇文化站与村民、驻村干部共同编导和讲述木垸故事,发动村民参与,通过开展宣讲、文艺活动,增进互动,加深情谊,传播优秀文化、助推脱贫攻坚。

经过努力,木垸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上升新台阶,农民收入从传统农业一产业收入增加二、三产业收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致富路。


打印| 关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