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沙市区属荆州市中心城区,是荆州市金融、商贸、物流和信息中心。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北岸,东与潜江市和江陵县接壤,南靠长江与公安县隔江相望,西与荆州区毗邻,北傍长湖与荆门市沙洋县隔湖相望。辖区国土面积522.75平方公里(含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耕地面积31.71万亩。辖4镇、6个街道办事处,42个行政村、6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常住人口68.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15万人,城镇化率96.51%。
【国民经济概况】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9.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26.2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288.02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315.22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5:46.82:49.13调整为4.2:45.7:50.1。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98元,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5元,增长8.1%。
【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11亿元,同比增长4.7%。农业增加值29.69亿元,同比增长4.7%。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7.75万亩,增长0.2%;粮食总产量12.23万吨,增长0.3%。蔬菜播种面积11.16万亩,较上年持平;总产量34.26万吨,增长1.8%。油料作物面积4.01万亩,增长1.1%;总产量0.77万吨,增长1.3%。棉花种植规模减幅最大,面积0.26万亩,减幅19%。园林水果产量增幅最快,种植面积0.45万亩,产量0.47万吨,同比增长213.3%。禽蛋类年产量为0.37万吨,增长2.7%;水产品5万吨,增长4.2%;肉类0.65万吨,增长1.6%。全年牲猪存栏2.65万头,增长2.8%;牲猪出栏6.6万头。家禽存笼53.58万只,出笼96.56万只,下降5.7%。全区年施用化肥量4.16万吨,有效灌溉面积31.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9.48%。农业产业化发展稳中向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同比增加18.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3.16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小胡鸭、依顺食品成功入选全省首批30家预制菜头部企业。
【工业经济】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万元口径)175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83.84亿元,同比下降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84.84%,下降5.5%。产品销售收入240.66亿元,下降11.2%;实现利润17.19亿元,同比下降21.4%。亏损企业14家,同比增加30%;亏损额1860万元,减少20.8%。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沙市区拥有24个,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简称“2211主导产业”)格局。硅烷精细化工、婴童装等细分领域,在国内乃至全球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机电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58家,产值85.3亿元;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各类企业数量为500余家),产值达40亿元;医药化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38家,产值84.12亿元。为稳增长、保就业,全区兑现“减、降、缓、补”资金5.4亿元,协调银行发放贷款99.4亿元。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家,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和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3家、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贯标企业8家。沙市化工园通过省级合格化工园区复核认定,江瀚新材料晋级全省制造业、民营企业制造业“双百强”,群力金属跻身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
【商贸流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36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限额以上154.57亿元,同比增长10.5%;限额以下240.79亿元,同比增长8.2%。从限上单位消费形态看,零售贸易业完成142.34亿元,增长10.9%;餐饮业完成12.23亿元,增长5.7%。全区完成进限企业131家。其中,新进限68家,小进限63家,进限家数排名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完成36.64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完成35.89亿元,同比增长1.28%;进口完成0.75亿元,同比增长1.04%。新增外贸出口备案企业18家,实际利用外资2253万美元,实现零突破。繁荣发展电商、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加快释放消费潜力,落实促进商贸业高质量发展21条,开展“欢购荆州·乐享生活”、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等行动。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荆州海洋世界特色夜市成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丝路互联跨境电商产业园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限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稳步增长。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美元,同比增长41%。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宜荆荆都市圈等重大政策资金投向,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等9.4亿元。立足沙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突出产业链、资本链、市场链、技术链、人才链等“五链招商”,实施“五图”作业,做实“三员”招商。全区出台了《沙市区2023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2023年沙市区招商引资“提档升级年” 工作方案》。区主要领导全年外出招商考察15次,接待客商130余批次;区分管领导外出招商考察25次,接待客商200余批次。举办“荆沪同行·智造焕新”“粤享金秋·童创未来”等招商推介活动12次。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1个,协议总额370.3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81个,非工业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严格落实区领导“双月述职”、工作专班“周四研判、周一会商”等制度,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九菱科技等181个项目如期开工,江瀚新材料等113个项目加快建设,赛瑞能源等195个项目建成投产,沙东空港新城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等4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全区新入库开工项目30个,新投产项目25个,实际到位资金28.6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其中,工业项目完成增长27.2%;工业技改完成增长0.1%。从投资项目情况看,项目投资总数(不含房地产)25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下项目15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4个。房地产项目28个。从各种口径投资完成情况看,5000万元以下投资完成增长0.3%,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20.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增长18.3%)。房地产投资下降24.1%。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1.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6%。分行业看,教育业投资增长44.0%,制造业投资增长32.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2.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4.8%。
【财政收支】 2023年,完成财政收入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5亿元,增长6.1%。全区完成财政支出(不含省市专款)34.15亿元,增加4.4%。其中,区本级支出31.34亿元,增加6.6%;乡镇支出2.81亿元,减少15.4%。民生方面支出27.6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其中,卫生健康、社保、教育支出分别增加27.3%、19.8%、4.8%。
【生态建设】 坚持“五源同治”抓大气环境治理,成立沙市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5个专项治理组+1个督导指导组”常态运行机制。建成蓝天卫士点位21个,常态开展蓝天卫士“天上看”,无人飞机“空中巡”,执法人员“地上查”的三维一体禁烧管控体系。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40项,已完成全部销号。其开展的“回头看”及长江保护与湖泊开发专项督查整改任务和二轮反馈问题共39项,销号或正在销号20项,剩余9项正在整改。多措并举抓土壤环境防治,排查3家企业土壤污染隐患。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成率均为100%。全年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31吨,减少2.9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94%。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4个。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制定实施《沙市区洪湖水质改善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西干渠、豉湖渠、四湖总干渠三个流域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四大工程”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系列专题会议精神,系统推进天井剅渠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关改搬转”11家沿江化工企业,整治 9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完成2200亩造林绿化任务等。2023年,全区PM2.5年平均浓度为45.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77.2%,12个国省市地表水控断面优良率66.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城乡建设】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实施方案、全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18个村庄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持续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应改尽改的基础上,2023年实际完成改造39515户,1266栋,改造道路44公里,改造污水管道43.5公里,新建雨水管网39.5公里,新建化粪池322个,粉刷建筑立面30万平方米。抓好城市建设,拆除违法建设15.2万平方米,改造升级10家农贸市场,新(改)建9座垃圾中转站,设置流动摊贩临时售卖点等创新做法赢得群众认可。城乡交通设施建设有序开展,沙东空港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凌云大道北延线、长航路等道路即将通车,荆州东服务区投入运营。打造美丽农村路11.5公里,“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基本建成。加大城乡污水综合治理,建设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干支管长度 51千米,检查井 1558个;接户管网管线长度 40千米,接户井 1640个,累计接户数 11855户,调整户数 10445户,接户率 113.5%。生活污水处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年乡镇污水管网普及率97.2%、污水收集率85.9%、污水处理率81.4%、污水处理厂负荷率87.7%、出水水质综合达标率98%、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率100%、污泥规范化处理处置率100%,进水COD达标率约为98.7%。岑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工。岑河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金鸡村、长湖村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高阳村、三洲村获评全省和美乡村。
【社会治理】 全年组织普法教育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资料8000多份。注重矛盾纠纷化解,排查调处各类矛盾384件,调解成功356件,调解成功率92.7%。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新收行政复议案件75件,同比增长141.9%。受理行政复议案件41件,包含上年度结转共结案70件,同比增长141.4%。其中,不予受理34件,决定维持21件,驳回复议申请5件,终止7件,确认违法1件,责令履行1件,撤销1件。公安局开展“雷火2023”专项行动,刑事案件破案率达到50.3%,专项行动考核在全省排名中位于第一方阵。全区传统侵财类案件同比下降64.19%,破案率42.66%,同比上升107.25%。全年查处涉黄刑事案件26起、行政案件75起,涉赌刑事案件34起、行政案件56起;涉毒刑事案件70起(其中妨害药品管理案件14起)、行政案件406起,刑事打处175人,行政处罚464人。强制戒毒157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214人,并将147名病残吸毒人员全量收治。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在全省公安队伍建设中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检察工作依法能动履职,受理审查逮捕案件630件1165人,受理审查起诉1243件1867人。建立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专业化审理机制,挂牌设立武汉海事法院沙市司法便民服务点,依法惩治非法捕捞水产品等案件5件15人,审结以蒋某为首的28人团伙非法采矿案。全年受理各类案件10975件,办结10224件,审限内结案率95.77%,员额法官人均收案274.38件,结案255.6件,连续五年居全市法院首位,平均结案时间55.35天,同比缩短26.65%。畅通信访渠道,充分维护群众各种利益,2023年受理信访件2627件(其中来访839件,来信119件,网信1669件),平均办件时长4.37天,一次性化解率97.32%,及时受理率100%,按期办结率100%,群众参评率96.70%,群众满意率99.40%。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持续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抓好重点群体,提高服务质量,就业形势保持整体稳定。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15家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获61万元省、市资金扶持。开展多项主题招聘160场,提供就业岗位17000余个。深入开展与云南、新疆等跨地区劳务对接,提供岗位1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11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专门举办两次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安置残疾人就业105人。落实惠民助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2246家,资金594.58万元。开展职业培训90期2883人,发放培训补贴184.184万元,开展“乡村振兴”脱贫人员技能培训6期341人。沙市区获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市区,关沮镇获市级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960人(含自然减员597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13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722人,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6113人,新增返乡创业590人。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860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9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7364人,工伤保险缴费人数43071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保险费征收73812万元,养老金发放10258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保险费征收15627万元,养老金发放28247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险费征收4071万元,养老金发放6353万元。工伤保险费征收1307万元,待遇支出1173万元,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待遇。全年为全区63683名退休人员提高养老待遇,调整金额5925万元,实现沙市区退休人员待遇稳步提高。全区医保基金收入51501.22万元,支出49815.28万元,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全区有5969名残疾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29.7万元。为4850 名持证残疾人购买每年每人60元标准的意外伤害保险,为104名下肢残疾机动轮椅车主发放每年260元燃油补贴等。
【社会事业】沙市区现有各类学校50所。其中,普通中学22所,小学28所。在校学生58203人。其中,中学生人数23396人,小学生人数34807人。专任教师总数3361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1705人,小学教师1656人。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数1189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教联体建设实现公办中小学全覆盖。建成红门路学校、长大沙市附中(小学部)等学校,新增学位3690个。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和美华生物等4家企业成为省级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中共鄂西特委纪念馆建成投用。“汉绣”“五虾闹鲇”进社区经验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举办了楚文化节、第十一届“章台梅”文化旅游艺术节、“村超”等活动。沙市健儿在荆州市第六届运动会上斩获“三个第一”。各类卫生健康措施得到落实,区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市区卫生监督所)分别于2023年5月、12月正式挂牌成立,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上转病人267人,下转病人183人。观音垱镇、锣场镇获评国家卫生乡镇,助力荆州蝉联创卫“三连冠”。“健康沙市”建设纵深推动,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7.92%。进一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现有产妇1549人,建卡1549人,建卡率为100%。新生儿五病筛查区管141人,筛查141人,筛查率100%。全年开展血防工作询检30212人,血检13172人 ,粪检304人,化疗1161人,现症病人管理1630人。开展钉螺调查1538.32万平方米,药物灭螺483.04万平方米。计划生育工作持续推进,全年出生1569人,同比增加19人。其中,一孩955人,一孩率60.87%;二孩554人,二孩率35.31%;多孩60人,多孩率3.83%。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112.03。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健费受益人数579人。其中,城镇338人、农村241人。发放资金6.948万元。
【人民生活】 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98元,同比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5元,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比1.75,比上年缩小0.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8.9%。其中:食品烟酒增长7.5%,衣着增长5.4%,居住增长2.0%,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8.3%,交通通信增长3.4%,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5.3%,医疗保健增长29.8%,其他用品和服务增长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