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概况

字体【
分享到:

【基本情况】 沙市区是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州市金融、商贸、物流和信息中心。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北岸,东与潜江市和江陵县接壤,南靠长江与公安县隔江相望,西与荆州区毗邻,北傍长湖与荆门市沙洋县隔湖相望。辖区国土面积522.75平方公里(含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耕地面积31.7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6.19万亩(稻田综合种养14.31万亩),池塘养殖面积有3.29万亩。辖4镇、6个街道办事处,47个行政村、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户籍户数16.02万户、户籍人口42.02万人

【国民经济概况】沙市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6.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22.75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239.19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294.36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4:45.22:50.74调整为4.09:43.00:52.91。

【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9.70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业增加值24.22亿元,增长9.9%。全区粮食总面积27.62万亩,增长0.1%;总产量12.31万吨,增长1.7%。棉花播种面积0.32万亩,总产量0.02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02万亩,总产量0.75万吨。蔬菜播种总面积10.83万亩,增长1.5%;蔬菜总产量32.58万吨,增长4.7%。水产面积17.76万亩(池塘养殖面积3.28万亩,增殖养殖0.17万亩,稻田养殖14.31万亩),水产品产量4.63万吨,增长4.0%。全年生猪存栏3.39万头,出栏5.93万头,增长12.2%。家禽存笼44.59万羽,出笼109.94万羽。区委、区政府出台《沙市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着力发展蔬菜、家禽、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家禽及蛋制品、蔬菜(莲藕)、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鱼糕)等三大农业产业链,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进一步落实农业三项补贴,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区落实各项政策补贴逾3635万元,其中种粮补贴约2897万元,产业奖补约27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约467万元。全区化肥施用量为4.23万吨,农村用量量为9683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31.55万亩,农机总动力已达24万千瓦,各类机械保有量达43033台。全年完成机插秧面积8.8万亩、机耕机整面积31.82万亩,机收面积31.24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1.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703元。

【工业经济】全区作为荆州市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不动摇,正确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多措并举,再加力度,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超过2019年疫前水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万元口径)15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34.60亿元,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32%,增长0.5%。产品销售收入322.2亿元,增长21.4%;实现利润15.90亿元,增长48.2%。亏损企业12家,同比增加33.3%;亏损额1151万元,降低14.3%。分行业看,机电汽配工业产业完成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0%;医药化工工业产业完成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20.4%;轻纺服装工业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同比增长9.7%;农产品加工产业完成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区企业结构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快,全年兑现工业企业财政奖励政策资金3306.99万元,规上工业投资完成24.1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2亿元,占比达50.4%,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全区新增小进规企业12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全年完成税收入库10.1亿元。

【商贸流通】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62亿元,增长31.7%。其中零售贸易业306.26亿元,增长31.6%,餐饮业42.35亿元,增长32.1%;按结构分,限额以上122.66亿元,增长29.7%,限额以下222.96亿元,增长32.9%。对于限额以上商贸按经营地分,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22.35亿元,增长 29.7%;乡镇消费品零售额3.31亿元,减少16.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17.61亿元,增长27.4%;餐饮收入8.05亿元,增长75.9%。全年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0.1%。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94.85万平方米,增长21.8%。从商品房类型看,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0.07万平方米,增长19%,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5.0%。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457.30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减少4.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66.54万平方米,减少8.4%。为进一步提升恢复沙市商贸后疫情期的发展活力,沙市区发挥政府引导职能,采取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持续激发商贸活力。全区成立以壮大吾悦广场、人信汇、安良百货、中商百货为主体的商业联盟,培育“首店经济”和“旗舰经济”等新业态,引导吾悦广场、荆州之星等现代商业综合体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47家,海底捞成功入驻荆州之星并正式营业;繁荣发展“夜游、夜购、夜品、夜娱”等多元“夜色经济”,规范红星路、白云桥等特色夜市,助力梅台巷、大赛巷特色小吃提档升级。积极引导线上线下商贸企业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核销湖北消费券6546万元,拉动全区消费1.26亿元。根据省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支持成立区供销合作社监事会的函》的要求,全区增设监事会主任1名,增加事业编2名,保障区供销社“三会”制度落实。沙市区电子商务依托“一区四园”产业模式发展电商新业态,采取优化电商发展环境,有效整合并聚集各种资源,促进电商企业聚集和产业融合,引进知名品牌实行嫁接服务,创新发展零售模式等方式助推企业高速发展。先后联合荆州电视台,举办了第二届电商节暨网络直播带货大赛;引进广东英式、迪士尼等四个全国知名品牌等,助推商贸流通。全年电商销售额突破25亿元。探索助力外贸企业“走出去”新模式,挂牌成立福坦威外贸综合服务公司,提升跨境贸易服务水平。全年外贸进出口完成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其中出口完成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2%。实际利用外资33万美元。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总体定位,全面落实“八个依托”,积极为建设荆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添砖加瓦。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数36个,签约合同金额250.3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9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盘活项目数21个。外向型项目6个,高新技术项目12个,技改项目9个。全年入库招商引资开工项目20个,完成率200%;全年入库招商引资投产项目13个,完成率162.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50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房地产增长32.6%。从产业来看,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1%。从行业看,教育投资同比增长328.9%,文化和体育投资同比增长119.0%。从项目个数看,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累计新增入库项目9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5000万元以下项目46个,房地产项目7个。

【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6.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税收收入43.63亿元,同比增长23.9%。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22亿元,增长26.9%。其中,税收收入21.26亿元,同比增长25.6%。完成财政支出34.15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区本级支出30.16亿元,增长17.8%;乡镇支出3.99亿元,增长9.3%。

【生态建设】 沙市区PM2.5累计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8.3%;PM10累计浓度6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3.1%;优良天数88.3%,同比增加1.4%。全面完成荆州市下达的考核年度目标任务,首次达到国家二级城市考核质量标准。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沙市区段水质全面达到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情况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持续推进沙市辖区环境治理,首先是严把环保准入关口,控制严重过剩产能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审批建设,从源头控制新增,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规模比重。加强重大产业化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工作,规范排污行为。其次是严控污染源头。持续强化企业执法监管,印发了《沙市区锣场镇化工厂排放废气影响居民生活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化工行业、涉及工业涂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等为重点,全面梳理了辖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推进餐饮油烟治理,加强餐饮烧烤油烟污染的监管,配合市级部门完成了296家餐馆油烟在线监控安装,对露天烧烤实现“零容忍”。开展扬尘治理,建立了在建工地及市政工地等施工工地台账,严格按照扬尘治理“六化”标准要求,狠抓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第三,加强污染体治理。构建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明确了各级河湖长、联席会议组成部门职责,全区32个河湖,共设立区、乡、村三级河湖长192个,2021年开展区级河湖长巡查102次,完成了123条干、支、斗渠治理任务及197条小微水体整治,开展了中心排渠黑臭水体整治。制定了《沙市区深化入河(湖)排污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及《荆州市沙市区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编制完成了《沙市区南湖水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经过了专家评审。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涵盖面积4600亩,建设2个核心示范区,实施地表径流治理、畜禽养殖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减量等治理措施和工程,修复和涵养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第四,加强环境执法力度。2021年随机抽取检查企业125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人次,排查企业40家次,制作现场检查文书80份,关闭小散乱污27家。督促25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环保设施电量监控系统安装,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在线监控安装工作等,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水、大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第五是强化环保社会宣传,积极开展“新环保法”及其四个配套办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6.5”世界环境日、“5.22”生物多样性日、安全生产月、“12.4”宪法日等活动,通过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城乡建设】 加大力度解决居民当前反映停车难等问题,全区新建襄河社区等8个临时停车场,对老航空路等8条区级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创文创卫活动,修补市政道路及背街小巷61条,修缮破损、坑洼路面1277处面积约2.9万平方米。对三湾路等17条老城区主次干道周边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杨林堤路等3条,其他区域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有序施工。针对老旧小区公用基础设施缺失和老化损坏问题,重点做好雨污管网改造等11个大类39小项的问题,全年投入资金2.4亿元,拆除违法建筑1168处,25876平方米,改造完成19个片区(58个小区),涉及627栋23156户,改造面积约178万平方米。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发生较大转变。印发《沙市区“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实施方案》,目前已完工项目16个,投资总额4576万元;已开工项目8个,投资额约1.02亿元。拆除破旧遮阳棚350个,拆除面积近4000平方米;整治标识标牌74个,占道经营行为200余处,整治车辆乱停乱靠、占道卸货260余起。清理破损路面、脏乱道路3800平方米,截污清淤河道5.3公里,整治河塘沟渠垃圾杂物、杂草40余吨,清理陈年垃圾和卫生死角254处,整治污水管网破损、堵塞2.2公里,规整杆管线路63处,道路、小区、公共绿地、庭院绿化360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绿化裸露土、修建绿篱带6200平方米,新建公厕2座。投资390万元,对岑河镇部分片区进行雨污分流,铺设主管2.8公里,入户管网3.4公里,完成接户200余户。

【社会治理】  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与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规定不符合、不衔接、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废止12件,并通过区政府网站进行公告。强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法律需求提供相应法律建议及帮助。全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件,其中民事案件20件,刑事案件17件。接待法律咨询4898件,代书26件。加强居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及调解工作,全年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14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82件),调解成功1059件,调解成功率95%,协议涉及金额1887.93万元。预防纠纷245件。针对群众反映热点焦点问题,掀起全民反诈攻势,全年已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300余起,依法打击电诈犯罪嫌疑人370余人,打掉涉诈团伙22个,抓获“缅北回流”人员60余人。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共收到涉黑涉恶有效线索470余条,已办结450余条线索,办结率约96%,查实180条,移交腐败及“保护伞”线索18条。侦办黑恶案件80余起,打“黑财”8700余万元,其中判决案件80起,抓获450余人。打掉了“毕氏兄弟”等黑社会性质组织1个,恶势力集团1个,恶势力团伙近60个。坚持“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总要求,突出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区受理信访件1686件(其中来访734件,网信952件),及时受理率99.93%,近期办结率99.85%,参评率85.01%,满意率98.02%。区纪委监委保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持续巩固反腐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不断强化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全年接受群众信访举报311件,处置问题线索379件,立案190件(其中科级干部55人),结案230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5人,留置5人,移送检察机关11人,国际追逃1人,暂扣涉案资金115万元,上缴国库950万元。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围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突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积极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全年全区累计新增就业1005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3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75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883人,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8%,控制在5.5%以内。各类职业培训6108人。扶持创业50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55亿元。申报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827人,发放补贴资金341.72万元;申报公益性岗位补贴1428人,发放补贴资金761.53万元;申报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奖补37人,发放补贴资金4.7万元;新认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家、就业见习基地1家,在校大学生实习实训1278人,发放实习实训补贴及购买意外险资金131.89万元。申报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90人,发放补贴资金32万元。全区多措并举保障失业人员相关待遇及各项稳岗政策的落实。2021年收失业保险费980万元,发放各项失业保险待遇1833.09万元。其中,为735人(3658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483.09万元;为718人(3579人次)代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169.2万元;为2148人(11906人次)发放2020年度失业补助金1050.5万元;为47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6万元;为983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4.3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6833人。

【社会事业】  全区现有各类学校51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小学28所;在校学生52259人,其中中学生人数21219人,小学生人数31040人,专任教师总数3048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1588人,小学教师1460人。幼儿园52所,在园幼儿数117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严格执行“双减”意见精神,13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注销,沙市区域“双减”案例在《中国教育报》刊发。主动适应城市北扩新格局,投入7720万元推进“七扩”建设,有效缓解学位紧张局面。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以科技新政14条为抓手,实施“能级提升”战略。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双创平台3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市级双创平台5家。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放奖励资金609.25万元。发布技术需求37项,转化科技成果项目67项。坚持疫情防控和文旅业务工作“双线作战”,推动文化和旅游等融合发展。严格对标对表,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47家农家书屋征订图书近50万元,举办读书活动40多场,推进智能广播网建设全覆盖,安装播控平台终端1190只。区档案馆新馆改建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服务群众查档质效提升。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契机,围绕开展“永远跟党走”鲜明主题,积极开展“章台梅文化艺术节”“沙市春晚”“文化惠民月”等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沙市区被列为“非遗在社区”工作全国七个试点城市之一,工作经验在全国大会交流,新华社客户端和湖北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沙市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先后成立了冬泳、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协会。荆州市海洋世界成功晋级国家4A级景区。“天星观安防工程”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坚持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精准做好1617名境外返沙人员闭环管控;紧盯国内中高风险区来沙返沙人员,全年排查重点人群信息56335条,累计集中隔离管控3871人,居家隔离管控10278人;做实 “人、物、地”监测,对特殊重点场所人员检测11.7万余人次,成功处置进口冷链物品等涉疫货品5起,常态化环境监测27756份。针对8月1日沙市区洪垸区域发生疫情阻击战,全区48小时内完成中心城区40.4万名居民首轮核酸检测,15天规范管控境外和国内高风险地区返沙人员2628人。8月15日沙市区全域成为低风险区。全区接种疫苗896076剂次。组织开展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完成询检30519人,血检16266人,粪检346人,化疗1477人;救治晚血病人79人,登记病人随访1321人。

【人民生活】  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87元,增长11.5%;农村居民23703元,增长12.7%。沙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2,价格走势总体平稳。从类别看:食品烟酒下降0.6%,其中粮食、畜肉分别下降0.2%、25.1%,鲜菜、水产品、蛋、鲜果价格分别上涨0.4%、24.2%、9.7%、8.1%;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分别上涨0.5%、0.2%、3.2%、1.2%,居住、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下降0.6%、0.5%、2.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